家长看过来!!孩子学音乐一定要上集体课,为什么?
曾经很多人都认为幼儿音乐1对1的教育模式是高级的,因为小孩子可以专享某位老师一整节课的教育时间。不少机构也因此对外宣传“我们的教育更专业”。可从历史角度看,“1对1”教育模式实则产生于上世纪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时代背景下——那时能付得起钱学音乐的人太少了,没有组成集体课学员的基本条件。
现如今,无论是其他的艺术培训,像是舞蹈、美术等,还是文化课培训,都是集体课模式,它们并没有因此落下“不专业”的说法。相反,因为是集体课的模式,小朋友们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只有自己而感觉孤单和枯燥。
所以,为什么学音乐要上集体课呢?孟子说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要上集体课。”(后半句是我说的)连孔子也说,“诗歌可以兴观群怨。”孔孟两大圣人两千年前就看准了。
大家注意:我们说集体课重要,并不是说一对一的课程就不重要了,一对一的课程当然也重要。只不过现在的音乐教育有些“偏食”,过分重视、甚至是依赖一对一的课程,所以也就造成了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
有哪些畸形发展的地方呢?首先,学音乐是整体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而不是单方面的弹奏。有很多从小学音乐的孩子,学了好几年,只知道机械的弹法,而不知音乐为何物?譬如说我遇到的一个拉小提琴孩子,也学了好几年,你让她照着乐谱拉一首曲子,没问题。但是我拿着谱子,让她具体到每一小节的音的时值、节奏等,她完全没有概念,学了好几年连简单的识谱能力都不具备,这种音乐教育,在社会中不在少数。
对比于传统的1对1模式,集体课有着以下天然的优势:
集体课除了在一起上主专业之外,还要上包括:视唱练耳、基础乐理知识、音乐欣赏、音乐排练课、音乐合奏、音乐重奏、音乐协奏、和声、曲式分析、作曲、即兴创作等。
在音乐欣赏的课程中,需要让小朋友多欣赏、聆听古今中外的名曲。音乐欣赏是很重要的,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乐感、激发他们的灵感等等。总之,学音乐要全面,而不能畸形。
很多琴行觉得乐理都是“死”的,不知变通,但我觉得,不知变通的并不是乐理,而是老师自己。所以,琴行在教乐理的时候可以活学活用。
第一种乐理课是“实战乐理”,什么是实战乐理呢?因为学生多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创造一些可以互动的方式让课堂更欢快,让孩子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演奏技巧。那他就必须要增加互动的方法。例如:游戏教学或者其他模式。学音乐就要当成是“玩音乐”,重点在“玩”,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改编成无数的乐理游戏,学生在学习和弹奏的时候就更轻松,且寓教于乐。
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后,还可以开始自行创作一些小曲子。很多了不起的琴行老师,从一开始就重视孩子们的编曲、创作。尽管原创的曲子很稚嫩、很简单,但总归是一个新的开始。
很多人说,集体课可以让学生在一起学习,可以增进他们的交际能力。这句话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说这句话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家都可以反驳:“交际能力还需要在音乐集体课上学习吗?我孩子在学校不一样可以交际吗?根本没有说服力嘛。”
确实如此,大家反驳得太对了。但是大家忘记了一点:在教室读书、在画室画画都可以关上心门,都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世界;但是音乐集体课不行,尤其是在一起上集体排练课,这时候可能会遇到合奏、二重奏、多重奏、协奏等等。这需要无数次的磨合,无数次的推倒重来,要求大家齐节奏、合鼓点,声律协和,只要其中一个人出现问题,全盘皆错,你说重要不重要?你说这种交际、协作是其他地方能学到吗?本来在中世纪欧洲国家,音乐也是上层贵族之间一项重要的交际方式。
所以,孔子说:诗歌可以兴观群怨。这其中的“群”,就表示群居而相切磋,孔子主要关注的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所以特别提出音乐的功效之一,就是为了缓和群居的、复杂的人类社会的矛盾。
试想这么一个画面:一个5岁的孩子,在一间面积不足6平米的琴房,超过45分钟甚至是1小时的时间里一直面对一个人,这是多么枯燥的一件事啊。如果这位老师再严厉一点,比较习惯严肃的说:“这个地方怎么能这么弹呢?刚才老师是怎么教你的?”“再重新来一遍!”求小朋友的心理面积是多少……
由于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引入,老师们就不能再进行一味的填鸭式,就不得不进行授课方式的革新。真正专注于教学的机构就需要经常开教学研讨会,一些真正的兴趣教学法和新的科学理念也就会被运用。
即便是只有几岁的小孩子,他们也是有攀比的心理的。集体课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习进度快的孩子充当榜样,让其他小朋友争相学习,共同进步。如此一来,它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帮助孩子减少放弃学习器乐的想法。
可以说,集体课正是目前少儿器乐教育的转轨方向,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音乐,更是众多艺术培训机构的提升契机。乐斯电鼓音乐教室,作为标准化集体课器乐培训的推动者,以易学、有趣、智能、创新的数字音乐
大易琴行销售中心:杭州市上城区高德置地广场2楼L205